有关哲学史的著作卷帙浩瀚,不论是西方的,还是中国的。但是,大哲学家写的哲学史著作就不是那么多,至于大哲学家写的“小史”,则更为罕见。如果说黑格尔的《哲学史讲演录》是前一类中的扛鼎之作,那么罗素的《西方的智慧》(温锡增译,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,以下简称《智慧》)则是后者的杰出代表。
冯友兰先生说,著小史者,意在通俗,不易展其学(史料精熟),而其识(选材精当)其才(文笔精妙),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。冯先生是史学名家,大史、小史,游刃有余。这段妙论,深得治史精要;其中三昧,在《智慧》中恰恰得到充分的体现。
罗素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,他不仅在逻辑、哲学等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和巨大的贡献,而且通晓西方哲学文化,著有大部头的《西方哲学史》。《智慧》基于《西方哲学史》,结合社会政治背景、历史文化,深入浅出,娓娓道来,别有一番特色。特别是,它对史料进行了很大的取舍,把重点放在古希腊部分,全书仅三百多页,而这一部分就占三分之一强。这一选择体现了一种认识:“认真来说,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希腊哲学;割断我们和过去大思想家中间的连结,而喜作哲理的思索,是没有用处的”,它想说明,“当今的哲学问题,并不是忽然之间发生的,也不是凭空而来的”,而是有历史渊源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罗素这本书写的是哲学史,书名却不用“哲学”,而取“智慧”一词。我们当然不能排除它有与《西方哲学史》一书相区别的用意,但是仔细读来,却可以发现,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。在古希腊,“哲学”一词本来的意思就是“爱智慧”,既然突出古希腊部分,那么取其原意,自然恰如其分。特别是,“爱智慧”,从根本上说,最集中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精神。
具体地说,“爱智慧”表现在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思考与探索。当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时,哲学就开始了,科学也有了开端。这种探索是一种纯粹的心智活动,它强调冷静的理性思考:表现为对真的不懈追求。用苏格拉底的话说,爱智慧乃是一种生活方式。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生活方式,希腊人的精神活动得以升华,导致一种文明,一种思维方式,从而创造了一种文化,产生了不朽的哲学和科学的杰作,这一切,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光辉楷模。
中国古代与古希腊一样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。人们相信,中国同样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。放眼当今世界,大概没有几个国家像我国这样重视哲学教育。在我国,不仅高校哲学系开设哲学课,没有哲学系的大专院校也要有哲学课。不仅学哲学的学生要上哲学课,学任何专业的学生,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工科,都要上哲学课,几乎毫无例外,而且这门哲学课是基础课和必修课。结果,无论学习什么专业,我们的学生似乎都受过哲学的训练,似乎都懂哲学。但是实际上呢?在不少人心中,哲学等于意识形态。而在更多的人眼中,哲学没有用,因为求职和工作根本用不上它。还有一些出名的科学家总愿意在哲学领域里以专家的口吻夸夸其谈。这样的哲学现象和哲学素养显然是有问题的。它们与我国如此普及的哲学教育形成巨大的反差,说明了什么,问题出在哪里,原因是什么,当然值得认真思考。
我觉得,大家可以读一读《智慧》。这是一部小史,非常通俗易懂,专业性不强,适读性比较广泛,对我国广大读者理解什么是哲学,一定会有所帮助。因为,《智慧》讲述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,重点却停留在古希腊,它可以使我们认真思考:希腊人探讨世界的奥秘,但是为什么他们追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,并且提出自己的不同解释;希腊人同样探讨人生的意义,但是为什么他们要追问什么是善,什么是正义,什么是勇敢,并且提出自己的答案。这样的追问和回答是一种爱智慧的活动,是一种求真的方式,也是一种在理性王国里无拘无束的漫游。哲学是活生生的,但它不是我们的衣食住行,而是人的自由思想和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。哲学是有源流的,它的源头就是古希腊。因此,今天我们固然可以随意谈论哲学,也可以认为它有了很大的发展,但是不应该践踏它的崇高与脱俗,也不应该忘记它本来的模样。
罗素是大思想家,文笔也非常优美,《智慧》一书结合讨论的主题还配有许多宝贵的插图,图文并茂,可以使读者对西方的哲学乃至文化获得许多更直观、更深刻的了解。书的封面和封底是拉斐尔的名画《雅典学派》:古希腊建筑金碧辉煌,学员众生簇拥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,如众星捧月;柏拉图身披红袍,手指向天,亚里士多德蓝装素裹,手心朝地,两人对视交流,暗示着不同风格趣向的哲学观与学说。罗素说,在西方,思辨的理论不论在什么地方兴盛起来,背后总是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子在徘徊;他们在哲学上的贡献,大概比任何思想家的贡献都充实。这绝非溢美之辞。“智慧”是雅典学园的象征,也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思想巨匠的象征。选择这幅画,绝了!